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李大龙:“天下国家”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10

2023127日晚8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教授应邀主讲“‘天下国家’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此次讲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主持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评议人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何正金博士。此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时展开,共有一百余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李大龙教授提出,如何认识“中国”和“边疆”是中国边疆乃至中国历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边疆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中国边疆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学科、学术、话语)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边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需要。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国”与“边疆”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史观,即如何认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这个国家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传统的历代王朝叙述体系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满足铸牢的需要;如何认识“边疆”及其在国家缔造中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

李大龙教授将从先秦至当代的中国疆域概括总结为“自然凝聚,碰撞底定”。具体而言,从先秦到清代,再到当今多民族国家,其发展历程:在没有域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共同构建了多民族近现代主权国家(前者),但在近代遇到了西方殖民势力东扩,最终发生碰撞底定(后者)。

针对学术史上“历代国土范围”和“历史上的中国”两大全国性讨论聚焦的问题,李大龙教授指出,“以谁代表中国”是“正统”的问题,和如何诠释中国疆域乃至中国历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因为即便是按照传统认识,历代王朝可以代表“中国”,那么除元、清两朝之外的历代王朝的疆域都没有能够涵盖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所有区域,且“中国”不是表示王朝疆域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其含义更多体现的是“正统”。也就是说,两次大规模讨论虽然针对的是“国史范围”和“历史上的中国”的空间范围,但实际上讨论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历史阐述的视角与方法,而过于聚焦“中国”概念和“以谁代表中国”反而忽视了“中国”并非传统话语体系中指称王朝疆域,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也将讨论引入了误区。

李大龙教授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视角下,不论是被称为“正统”的历代王朝,还是不被视为“正统”的其他政权,二者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中国历史的整体”。“正统”王朝和非“正统”王朝之间是否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并不影响我们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其中的逻辑类似在传统话语体系中如何看待统一和分裂。如魏、蜀、吴是源自汉朝的三个政权,虽然互相之间没有政治隶属关系,但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中也并不认为它们是三个独立存在而没有任何关系的,而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三足鼎立”,视为一个完整的三足鼎,是因为背后隐含着一个完整的“天下国家”观念。唐人李大亮,用“树”来比喻唐朝“天下”的人群:“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中国百姓”与“四夷之人”共同构成了“树”,而“天下”与“树”则是完整的整体。李大亮“树”的比喻从一定意义上也印证了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符合古人认识和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

而后,李大龙教授以“黄河水系”比喻“国家天下”。“水系”是整体,包括称为黄河的干流和不称为黄河的支流,全面叙述才能完整;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整体,包括自称或被称为中国的历代王朝,和不自称和被称为中国的边疆,合在一起才是整体。这就是“天下国家”视角。

提问环节,听众针对讲座内容积极提问,李大龙教授一一引申解答,进一步充实了同学们关于中国边疆学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张泽洪教授对讲座内容及研究价值予以高度评价,并对李大龙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张泽洪教授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丰硕,但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历史线索,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进行叙述,对边疆地区关注较少。李大龙教授讲授内容丰富,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聆听讲座的师生皆获益匪浅。


撰稿:柴华春梁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