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晚上7点,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李炽昌先生应邀在成都祥宇宾馆三楼祥华厅作了主题为“以色列的被掳与流散:《诗篇》105-106及《以赛亚书》40-55的诠释”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田海华教授主持,与谈人为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姜振帅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历史系李思琪副教授。
讲座伊始,李炽昌教授介绍了掌握希伯来圣经的几个关键要点:希伯来圣经中的Exodus与Exile、两座圣山即西奈山与锡安山、两个改革即约书亚改革与尼希米改革,还有两个圣殿即第一圣殿与第二圣殿。李炽昌教授指出,《诗篇》105-106呈现上帝神圣的拯救计划,其中《诗篇》105篇以后期的经验重新讲述以色列的被掳与上帝的拯救,而106篇则重点讲述以色列人的罪过。
随后,李炽昌教授谈及此次要介绍的《以赛亚书》45-55章为第二以赛亚书,其与《诗篇》105-106都在描述以色列的被掳与流散。李炽昌教授指出,《以赛亚书》45-55章是“新的出埃及”,其用出埃及的语言来描述出巴比伦。同时,李炽昌教授展示了《以赛亚书》45-55章与《出埃及记》两个文本之间有关创造与拯救部分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以赛亚书》中上帝对被掳的子民最大的安慰不是上帝做了什么,而是上帝的临在与常在。
最后,李炽昌教授讨论经典诠释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第一个层次为文本中的世界(what is in the text),包含对文本的结构与隐喻的文学研究;第二个层次为文本背后的世界(what is behind the text),涉及对文本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作者处境的历史研究;第三个层次为文本面前的世界(what is in front of the text),包含不同读者处境的翻译与诠释研究。李炽昌教授强调,对于圣经研究而言,掌握这三个世界对于理解经文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在与谈环节,田海华教授指出,希伯来圣经中的Exodus与Exile对认识以色列宗教史的重要性,认为圣经一神论信仰具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指出对三个文本世界的理解贯穿了当代圣经研究由文学批判到历史批判,再到后现代批判的方法论转向。姜振帅副教授就李炽昌教授的研究表达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指出本次讲座对于研究古代以色列和希伯来圣经传统观念的历史发展、古代以色列经典的写作以及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思琪副教授提出能否以跨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历史诗篇,以及两组文本之间有何历史关联等问题。
讲座尾声,李炽昌教授回应了二位与谈人的评述与提出的问题,指出《诗篇》104中的创造论可以和105-106连接在一起,诗歌与散文之间的关系也值得关注,并表示会在接下来的计划中进一步探讨《诗篇》与五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以赛亚书》的进深阅读。随后,李炽昌教授对希伯来圣经中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了一次清晰的梳理,并与在场的诸位学者进行了讨论。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落下帷幕。
供稿:彭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