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纪要|李向平:神圣、神圣者与中国宗教学理论体系新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17

2024年12月7日下午15:00,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29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23教室举行,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讲席教授李向平老师作了题为“神圣、神圣者与中国宗教学理论体系新探”的专题讲座。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闵丽教授、林庆华教授、胡锐研究员分别作为此次讲座的与谈人和主持人,李裴副所长、段玉明教授、吴华副研究员以及本所硕士生、博士生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现场氛围热烈。

讲座内容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宗教概念困境中如何文明互鉴、经典理论的相关论述”,“华夏文明体系中的神圣双重性:天命——授命、革命、造命”,“神圣、神圣者:神圣识别方式、原型的共时性呈现方式”,“神圣者中介效应:天人如何合一?”,“道法自然与天人感应:宇宙天底关系的自我投射”,“推己及人、上行下效”,“默会知识体系:被识别的神圣”,“儒释道中华神圣结构中的施-报型文化心态:身心为纽带的神圣结构——‘治心’为特质的统治秩序”,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使得在场硕博士收获颇多。

第一部分,宗教概念困境中如何文明互鉴、经典理论的相关论述。李向平教授首先叙述界定宗教概念之困境,阐释其他学科如何作答此问题,并引出“神圣”主题。从社会学理论到宗教,从神圣到世俗的二元关系,李向平教授逐步从“宗教即神圣”过渡到“宗教即神圣,但神圣不局限于宗教”的中心思想,以此表达可从社会性元素及角度来定义何为宗教。

第二部分,华夏文明体系中的神圣双重性:天命——授命、革命、造命。李向平教授抛出中国文化或宗教的一致性难题,分析中国文化中的神与神圣建构体系以及其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察觉天人合一、政治传统、文化基因均与神圣问题有强烈关系,展示出属于中国文化的宗教学问题——即以帝王崇拜形式出现,经由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明洗礼,形成其宗教历史观。

第三部分,神圣、神圣者:神圣识别方式、原型的共时性呈现方式。李向平教授从神圣者在中华文化中角色、神圣关系演变阶段、道德宇宙观与圣人运作机制、神圣等级四方面,分析中国宗教的一统性与差异性,得出中国宗教乃是庞大政体的组成部分和等级化社会的内在组成部分之结论,并认为神圣者与宗教不能混为一谈,神圣关系乃是为世界、社会分类的方法。

第四部分,神圣者中介效应:天人如何合一。李向平教授以天命双重性作为导入,表示圣人有自我与自性、部分与整体等特征,意识到必有中介者作为“第三者”将两极性统一起来。从中道入手,李向平教授将中介者置于神圣关系之中考察分析,将人神互构关系进行分类,并分析神圣仪式中的角色。李向平教授从宗教行动中窥到宗教分类可通过认识经验和道德行动达到天命合一,前者涉及报恩,焦点放置于个人对自己意外的对象关系上;后者涉及自我修养,焦点放置于自身人格整合。于此,最终获得使生活定型化的“神圣者”,其“神圣者”与国家、政治、家族等概念均不可分割。

第五部分,道法自然与天人感应:宇宙天底关系的自我投射。李向平教授表示,天人之间这种同质性神圣关系推出的道德化秩序呈现离不开“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思想。李向平教授剖析中国文化思想,如感而遂通天下、董仲舒“天人一体论”、二程心性论以及阳明心学,均可形成中国原型模式的“一”,由此衍生出一整套思想行为体系与万物,构成中国人的自我和世界。

第六部分,推己及人、上行下效。李向平教授引经据典,从《易传•系辞上》到《论语•为证》,展示出一个自我圆满、自我神圣、自我证悟的圣化结构。

第七部分,默会知识体系:被识别的神圣。李向平教授将共享知识与公共知识进行比较与详细叙述,展示了在默会型的心态秩序下,中国人所拥有的默会知识,如天人合一、个人资质、道德禀赋等,并表示默会知识可以通过共享成为社会共识,使得通过此方式传递个人信念,构建神圣共同体。

第八部分,儒释道中华神圣结构中的施-报型文化心态:身心为纽带的神圣结构——‘治心’为特质的统治秩序。李向平教授认为社会成为神圣的崇拜,并展示了行动者的神圣意识、神灵的标准化问题、中国的神与神圣、以及圣人如神的思想脉络,最终对神圣性重新定义,认为这是独属中国人的信仰方式,需另当别论,同时也表达了神圣并不独属宗教范畴的观点。

在与谈环节,林庆华教授从他者视角探讨了基督教关于“神圣”概念的内涵,为中国宗教学建构提供了外源性观照。闵丽教授就中国宗教信仰“神圣性”等范畴在社会生活层面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特征提出了补充意见。随后现场硕博士就“神圣”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李向平教授耐心作答。最后由胡锐研究员做了总结,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胡佳妹


主讲人 李向平 教授 讲座时间 2024年12月7日
讲座地点 文科楼223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