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上午10点,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谷新”青年学者论坛第12讲在文科楼22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遗落的圣典:清末民国西南地区道教刊本与民间信仰世界”,由何欣老师主讲,孙伟杰副研究员主持。与会学者包括欧福克副研究员、胡瀚霆副研究员、孙瑞雪副研究员、刘雪涛助理研究员、何正金助理研究员,以及本所多名硕博士研究生。
讲座以清末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一批道教刊本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近代中国宗教世界的丰富图景。这些保存于民间的宗教刊本不仅数量庞大,还具备多元化的神灵体系、完整的仪式传统及其鲜明的区域特征,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近代中国宗教生态的全新视角。
讲座首先聚焦于清末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民间宗教的“三教合一”现象。何欣老师通过对这些刊本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其不仅吸纳了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元素,还在文本结构与信仰实践中表现出高度融合的宗教文化特征。此种融合反映了地方社会对宗教的包容态度。
讲座的第二部分探讨了文献中大量经忏文本的内容与功能。何欣老师指出,这些经忏不仅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宗教实践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经忏的深入解读,讲座进一步分析了近代西南地区道教仪式传统的演变,以及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实际运作和宗教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讲座通过考察这些刊本的刊刻地点、时间与流传网络,试图重建近代西南地区道教信仰的地理格局与文化传播路径。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地方宗教信仰的历史样态提供了依据,也揭示了近代社会转型期,地方文化如何通过宗教文本得以保存与传播。
本次讲座在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和解读这一批珍贵的民间宗教文献,何欣老师揭示了区域宗教研究的独特价值,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珍贵的文献材料和创新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地方宗教信仰的动态变化,还展现了宗教传统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实现自我调整与延续,从而为理解地方宗教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与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深刻启示。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维度和深化研究方法提供了宝贵建议。孙伟杰副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重点分析了这些道教刊本在分类和学术界定中的难点与方法论挑战。欧福克副研究员从法言坛文献出发,提出了他对道教文献界定方法的独到见解。此外,刘雪涛助理研究员与何正金助理研究员从刊本的文本解读和区域信仰实践的关系角度切入,提出了关于研究方法创新的思考与建议。讨论气氛热烈,与会学者的多角度思考与深刻见解不仅深化了讲座的学术意义,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
供稿: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