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基地动态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四川大学宗教所三位教授出席 “宗教学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会议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9

/詹至莹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宗教学)”之“宗教学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国际会议于2022917日至918日在线上召开。会议设置主会场与三个分会场,共11场学术报告,来自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奥地利、美国、韩国、日本、蒙古国、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的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相关领域的69位专家学者出席盛会。

917日上午9点会议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女士先后致辞。高培勇先生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阐述搭建国内外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他指出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郑筱筠女士就宗教学多维度、多视角比较研究的议题发表了意见。两位领导代表主办方向参加会议的学者表示诚挚问候与感谢。接着,8位主旨发言人分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讨论了“一带一路”的全球宗教风险、新时代运动与文明对话、宗教对话和新兴宗教等议题进行理论探索。

1.jpg

(图1: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先生致辞)

2.jpg

(图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女士致辞)

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的讨论分为三个分会场,参会学者分别从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他宗教流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考察和讨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端人才特聘教授盖建民先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崇富教授和李翎教授分别对道教、欧洲宗教和视觉佛教三个领域进行了专题发言。

3.jpg

(图3:盖建民教授发言)

盖建民教授以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为旨归,揭示“道法自然”与“道性自然”的内涵,指出自然之道开出了构建人类“精神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四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处理人与物(天地)的关系,讲究的是顺应自然,体现的是生态伦理精神;第二支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的是人际和谐,体现的是家庭伦理精神;第三支柱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讲究的是社会和谐,体现的是社会伦理精神;第四支柱是处理人自身内外关系,讲究的是身心和谐,体现的是生命伦理精神。四大支柱蕴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身心内外关系的大智慧,契合百姓日常生活,凸显了道家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怀与自然伦理的独到思考。

4.jpg

(图4:张崇富教授发言)

张崇富教授从欧洲宗教多样性的现状、治理模式和治理径路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他指出,欧洲宗教呈现出种类多且复杂的现状。在此语境中,欧洲大陆被刻画为宗教宽容的摇篮。对于这种情况,张教授认为有两种模式曾经被实施,即世俗主义(Secularism)模式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模式,但成效并不理想。从20世纪90年开始,欧洲出现了“多层/多中心的网络治疗”模式,并取得一些成效。

5.jpg

(图5:李翎教授教发言)

李翎教授以“佛教视觉化的开端——桑奇塔佛教叙事语言的选择与表达”为核心议题,对佛传经典中关于佛的入胎、降生、成道、初法轮和涅槃5个图像的最初创造进行讨论,指出桑奇塔早期佛教图像虽然没有传统可循,但工匠可以“借用”传统(如象王吉祥天,象佛诞)来表达新的视觉语言——佛教的视觉叙事。从口述(或文本)到图像转换,二者具有辩证关系。

18日上午11点,三个分会场的学术讨论结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女士对整个会议讨论进行了总结,她以“温度”、“广度”、“深度”形容学者们的热情与多学科探讨的特色,至此一天半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