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的中华生命智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腾讯会议室线上举行。开题报告会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
出席本次开题报告会的专家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吴根友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副所长李远国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开国先生、蔡方鹿先生,宗教所、哲学系师生以及学术界同行六十余人通过线上的形式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分为报告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教授主持。
姚乐野副校长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詹石窗教授团队开题表示祝贺。姚副校长表示,四川大学在2016-2021年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上名列第一,在2022年立项总数保持第一,高达64项。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多年来深耕于人文社科领域,在中华传统文化、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的统筹协调方面,对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一周即将迎来四川大学126周年校庆,本次詹教授的选题“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的中华生命智慧研究”,既体现了詹教授本人为国效力的学术情怀,也是四川大学百年以来所坚持的“胸怀天下,为国分忧”光荣传统的重要体现。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赵静主任指出:根据国家社科工作办的要求,为了着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向课题组和学校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二,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进一步凝练学术队伍,努力打造学术高地,夯实学术高原,缔造学术高峰。第三,坚持跟踪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做好中期检查工作,及时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第四,做好服务工作,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条件。
傅其林处长代表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感谢各位专家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对詹教授和团队表示热烈祝贺。对宗教所在五年一度的评估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同时指出,本次开题也是四川大学推进的中国生命哲学学派建立取得的重大成果。
随后,首席专家詹石窗教授从选题、框架以及人员配备和具体实施三个层面对项目规划作了详细地介绍,他提纲挈领地指出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总体框架来说,则是以生命智慧及其转化变迁形态这一基本研究对象作为总问题,统筹兼顾中华文化原型的生命智慧及其转化创新综论,少数民族的生命智慧及其当代应用,儒道释与中医的生命哲学及其转化发展各论,中外生命哲学的比较与超越,艺文滋养与当代社会的生命教育五个子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文献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一致,坚持整体把握与局部具体分析的有机结合,坚持中国传统方法与外来方法并举。依据字索法、史索法、经索法、物索法、理索法、神索法六种探寻方法,重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大主题展开。
史冰川书记表示,詹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本科生开设了应用国学课程,作为杰出教授,带领各学科研究队伍,围绕生命哲学、中华生命智慧等议题开展学术研究,相信在詹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未来成果可期。
盖建民所长在讲话中指出:詹老师的课题板块设计很专业,立项思路很清晰,落地成果目的明确。课题组注重发挥中青年学者的骨干作用,承续了四川大学宗教所创所所长卿希泰先生“以项目为抓手”来培养青年学者的传统,通过项目实施,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人才。预祝课题组顺利结题,希望能培养一批深耕于儒释道与生命哲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
熊林主任表示,四川大学哲学系积极参与本次项目,哲学系共有2位老师在五个子项目中担任负责人,12位老师作为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相信在詹老师带领下,一批年轻学者能利用课题在学术上得到很好的发展。哲学系将一如既往参与和支持课题的推进,预祝课题顺利开展、结题。
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所有在线的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
会议的第二部分是由盖建民所长主持的专家代表发言环节。
郑会长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宗教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高地。川大与社科院是学术共同体。本项目选题意义重大,紧贴时代命题,体现深厚学术情怀和历史使命。课题设计体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有高度。课题视野开阔,站位高远,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课题的设计和论证体现出大智慧,关注了中华文明这一时代话题。中华文明的话题是时代精神脉络或时代精神的一个标识,课题立足生命智慧研究,有极高的站位,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有深度。川大近几年的课题,关注理论基础实践研究,重视理论功底,在文献梳理过程中,体现出学者深厚的素养和中华文明的智慧。深入探讨了几个重大课题: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理论深度。三、有力度。生命智慧成为了一个内在的一个联系的纽带,生命智慧是中华文明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它既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但更是一个实践谱系的一个传承。无论是在课题的设计和框架、团队和搭建平台都是十分有力度的。
吴根友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几点心得,表示整个大课题五个子课题的设计匠心独具,体现课题框架的设计者对中国生命智慧本身具有的独特性有一个精深的把握。设计框架分布,内在逻辑联系,整体上非常合理,毫无疑问,未来沿着五个子课题开展研究,一定会提供新的成果,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充实、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此外,吴教授对五个子课题的实践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还针对子课题之间的经费、成果分配比重等问题以及极具创意性的音诵经典部分在兼顾实践性的同时保证学术性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吴教授指出,詹老师真正构成了具备课题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同时表示了对史索法和经索法能够跳出传统四部分类经史子集观念的期待。
李远国研究员认为四川大学关注生命的传统由来以久,课题的得来是詹石窗老师长期以来对生命、哲学的思索,是几代学人的努力。李教授从学术史回顾的角度,指出中华文化经历了从注重存在的本身到注重存在的智慧、存在的精神的转变,而詹石窗老师抓住了这一根本性变化。赞许之余,李教授也给出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不仅仅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关注的是整个自然界中天地万物。只要是生命体,就有存在的价值。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也是中华生命智慧作为重要的一个重点,如果我们今天要推进生命智慧的建设,还应该增加一个子课题:生命智慧与生态文明。这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类生态文明的构建,也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黄开国教授总结了课题的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全面性。研究对象的全面性,特别是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涉及中外文明的交流比较和超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性;二是学术深刻性。民间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研究思路等体现了哲学的思辨高度;三是现实的实用性。创设生命哲学研究中心的设想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直接理解生命智慧具有直接作用。黄教授建议,课题总体上还偏重理论性,在日常起居、民间生活、生死观等现实实践方面应当给予更多重视。子课题之间应当相互观照,关联。
开题专家组组长蔡方鹿教授充分肯定了子课题设计的路径和以上几位专家的意见,认为该课题在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述。各子课题之间,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同时建议,可以增加对道家和道教中体现的生命智慧与儒家生命智慧的联系与区别的讨论。
会议的第三部分是由于国庆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发言环节。
张培高教授表示,就承担的子课题上,组成人员构成是合理的,人员也是充足的,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接下来将从生命的生存、本质、价值等十个方面展开,讨论儒学和医学儒家如何从医学上对生命进行保养、儒家如何分析维护人的生存,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尹邦志教授从问题、方法、任务和分工四个层面介绍了他的课题。接下来从少数民族生命智慧的生产形态、原始信仰形态、神话形态宗教和哲学形态、艺术形态和民俗形态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完成相关著作。
梁中和教授表示负责的子课题人员最多、涉及面最广,预计成果为两部专著,希望能著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彰显中外文明互建、具有中华文明底蕴和特色的生命哲学成果,并将其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哈磊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最有生命价值的话题有所认知,才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同时还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如何把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思想文化进行一个充分的交流,以现代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在民族中深扎根基。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是将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中有生命价值的哲学思想,用大家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阐释出来。
李翎教授表示,对于生命智慧的物质材料,以往研究分为两派:艺术史家和道教学者。艺术史家对道教的原理和道学的知识存在欠缺,在图像解读上容易e出现偏差,而道教学家在图像解读上缺乏相应的训练。在詹老师的领导下把这两类学者结合起来,则是最完美的解决,将来势必能在众多相关的视觉材料的研究阐释上有所突破。
颜文强副教授介绍了他所负责的中医生命哲学子课题内容。最终成果专著《中医生命哲学考论》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梳理、定位中医生命哲学的起源发展兴盛分化等时间节点,是对中医生命哲学历史源流的讨论。下卷涵盖思想特色和现代应用两大方面,主要是对中医生命哲学和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比较。
会议最后,詹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博胸怀和开拓创新思路,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型素朴形态、诠释转化形态、创新发展形态。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锦鹏、刘涵雨执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