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晚上19:00,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文化论坛2024年度系列讲座第22讲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320教室举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白照杰副研究员主讲,主题为“唐代道教的主流是‘上清派’?——对一段被误导的道教史结构的批判与反思”。于国庆研究员主持讲座,张崇富教授、张晓雷博士后与谈,众多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讲座,现场氛围热烈。
白照杰副研究员首先抛出“唐代道教的主流是不是上清派”这个“学术常识”问题,随后从反思内史叙述(唐代上清法脉和上清派相关人士的现代学术接受过程)、司马承祯之前和同时代“上清道士”的经教倾向和法统意识考察、唐代上清法脉的反复变化与最终确立、“上清派宗师”谱系的再检讨等方面展开讲座。
第一部分,反思内史“叙述”——现代学术对唐代上清法脉和上清派的接受与建构。白照杰副研究员考究各类道教史资料,察觉教内与教外文献对唐代上清派的存在与否呈现两种极端态度。对比史料后,认为相关的现代学术认识存在两个误解:依据后世“宗派”特征想象唐代上清道组织情况;贸然相信内史材料所描绘的上清道自魏华存或陶弘景开始传承不辍的故事。白照杰副研究员从学术史角度就以上两个误解的致成原因进行回顾与反思,继而提出应将“上清派”理解为变动不居的教团社会身份认同,而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围绕教义或实践特殊性而建立的道派。承接这一思考脉络,若是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不能轻信上清内史对自身的历史描述,而应将关注点放在法脉中断后如何绍续的问题上。
第二部分,司马承祯之前和同时代“上清道士”的经教倾向和法统意识再考察。围绕司马承祯和李含光相关碑铭材料,重新审视唐代上清派的法统意识产生于何时、司马承祯等人在此法脉建构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放宽“宗师”范围,白照杰副研究员对王远知(兼其师宗道先生臧兢/矜)、潘师正、王轨(王远知弟子辈,司马承祯师傅辈)、吴筠(潘师正再传弟子)、胡紫阳等进行考察,发现王远知时代的茅山道教可能不存在经教特殊性、潘师正的“上清法统”观念不清晰,到在吴筠身上看不到对上清法脉接受与对上清经教的特殊认同,怀疑司马承祯及李含光身上反映出的对“上清正宗”情有独钟的现象可能大有深意。
第三部分,唐代上清法脉的确立与反复变化,司马承祯与唐代上清法脉观念的初步形成。从各类材料与文献中可发现司马承祯对上清的热爱,其首先在师傅潘师正的碑铭中给出已完成的上清法脉。唐代茅山的“上清道”认同并不稳定和专属,司马承祯弟子李含光常驻茅山后方才有所改观。中晚唐时期,茅山方面的道教团体似乎没有很好地继承“上清”身份,反而是天台上的一个与司马承祯存在继承关系的教团在绍续祖业。
最后,白照杰副研究员总结称,唐代上清派的认识和概念显现出非常强的不稳定性,“现实决定历史理解”的现象在唐代道教内部和现代学术界中反复上演。因此,需拒绝化约论和单线论,转而细致考察材料,破除材料误导,重整道教历史与文化的格局与脉络。
在与谈环节,于国庆研究员提出宗教史和普通史书的书写差异之处,并指出白照杰副研究员的问题意识值得各位硕博士生学习。张崇富教授赞赏白照杰副研究员做研究时的细致态度和批判态度。张晓雷博士后就“上清派”的相关问题与白照杰副研究员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由于国庆研究员做讲座总结。
供稿:胡佳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