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月十一日晚七点,江苏省道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蒋门马先生应四川大学宗教文化论坛之邀,莅临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区文科楼158教室,开展了了由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周冶副教授主持的、题目为《道教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的讲座。来聆听讲座的有道教与宗教研究所的师生共计五十余人,场内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周冶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蒋门马先生的学术经历。蒋门马先生最初是英语专业的学者,在思考人生问题的过程中,转而向道学发展,深入研究道教文献,并一手创建了“白云深处人家”网站,而其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道家道教专业的数字图书馆,为广大研究道教的学者提供了便利。
随后,蒋门马先生从他创办“白云深处人家”的初心讲起,指出最初他深感道家道教获得图书的不易,于是利用自己搜集资料的天赋和网上的便利逐步地创办起了这个网站。然而在收集图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在古籍手工誊写中出现偏差和笔误等问题,开始着手道家古籍的校勘工作,由此进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他首先提出“书不校勘,不如不读”的观点,古籍流传至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或未能通,意有所疑……”,所以古书的校勘对于现在学者研究古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蒋门马先生坦言道,或许他在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工作,然而在发心去做校勘的工作之后,便一心去做,正是这份坚持使他获得了现在的成果。
接下来,他以《庄子》、《道德经》为例介绍了如何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文本:一是搜集各种不同的文本、明确每个版本的源流,二是梳理现存文本的时间顺序,从中择出较为权威的时间相对早期的文本作为校勘的原始版本,最后再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一步骤不仅能锻炼校勘者的古文字功底,同时校勘者择取的底本优劣也决定了质量和工作量的大小。而在参校本与通校本确定之后,就是校勘的工作了。蒋门马先生认为,校勘最重要的就是找不同,核对各个文本的异同,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从中作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再对底本进行校改。在这一过程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漏校和误校。他在这里举了古籍中“己”和“已”、“抟”和“搏”等难以分辨的文本来向大家展示他在校勘工作中是如何对这些相近字进行择取的。最后,蒋门马先生就传统汉字的识读和录入、句读和标点辨认、排版、导入导出等实际操作问题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讲座结束后,在座各位纷纷积极提问,参与互动。向蒋门马先生提出了“白云深处人家的版权归属”、“由英语专业转变为道家学者的心理过程”、“对道教书籍的整理与佛教经典整理工作差距较大的看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蒋门马先生都一一耐心地给予了回答。最后,蒋门马先生表达出了他对研究道教的学者能够有志一同,投入到整理校勘中国道教经典工作中去的希望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能够借由道教古籍的规范归纳继续渊源流长的殷切期盼。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嘉宾介绍:蒋门马,1970年1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潜心研习传统道家文化,整理校勘道家典籍《道德经注释》《南华真经副墨》《乐育堂语录》等由中华书局、宗教文化出版社等出版,创建全球最大道学文化数字图书馆白云深处人家网站,对老子庄子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擅于运用道家独有的思维方式,解决个人心理和社交问题。现为江苏省道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
(供稿人:陈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