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导张法教授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展开了题目为《从比较文化看宗教艺术》的学术讲座,讲座在文科楼二楼学术报告厅进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李裴教授主持,我所学生与社会哲学爱好者近百人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张法教授结合佛教艺术核心之一的塔为线索,阐释了塔的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佛教文化。塔的在印度的起源,在南亚的演变,在西藏的新位,在汉地的蜕变。这整个塔的变化是一部展开的佛教史、一部艺术的类型学和一部思辨的哲学题。
首先是印度的塔,塔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形式还具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塔即佛。塔,从建筑形式讲,在佛教之前就有多种方式,在佛陀在世时,就被用作佛教圣物。塔在佛陀圆寂后,特别是通过阿育王得到了一次符号化的提升,开启了人类舍利现象和塔现象。塔开始具有了宇宙象征、圣山象征和佛理象征三重意义。
其次是藏塔,其多维度新位,包含了降怪镇魔、宇宙象征、佛陀象征、祖师象征等多重意义。建筑结构与宇宙模型相对应,并赋予了其独特的藏族佛教文化意味。
然后结合汉地佛塔的位置新变、结构新变、类型新变、功能新变等变化,解读汉地佛塔的地域意义。佛在寺庙之内的位置开始发生变化从寺内正中到大雄宝殿之后的正中,到大雄宝殿之后的旁边。塔在汉地的文化中开始发生变异。在选位上,要有巧合于山川环境的点景作用,又有登高建筑的游目视域。从而适于建造高显建筑之地,有寺则于寺中建塔,无寺也可建塔。由于有这两种功能,为佛而造的塔自然也适合于很多非佛教的功能,并且由于塔的地理位置,它完全可能游离于佛教目的之外而作为一种非佛教的运用。张法教授结合塔的各佛教圈的演变中,在宗教方面或艺术方面给人的启示谈了自己的看法。
讲座尾声,李裴教授代表全体参加讲座的师生对张法教授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留下时间与同学交流,交流过程中张法教授对于学生提问深入浅出的分析,同学们都表示受益良多。最后,在场师生再次
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法教授的精彩讲座。
主讲嘉宾简介: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08— )。研究美学、审美文化、思想史。独著有《佛教艺术》等21种,合著有《世界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等5种,主编有《中国美学经典》等6种。《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等4部著作获国家级外译工程(英语与俄语),《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与《中国美学史》有韩文译本。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