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佳教授应邀主讲“空间、距离与权力:近代居士组织的独立性探寻”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13

2022年12月5日下午两点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佳副教授应我所邀请,为我所师生及线上听众作了以“空间、距离与权力:近代居士组织的独立性探寻”为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佛教思想与社会”系列讲座的第四讲,由王大伟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邵佳德副教授评议。

图片1.jpg

 

讲座开始,张佳教授首先介绍了近代居士佛教运动,有别于早前居士们的信仰、活动多以佛寺为依托,在近代知识学人和新兴资产阶级人士的引领之下,一场具有独立主体价值和明确信仰空间的居士佛教运动蔚然成风,积极推动了近代佛教的现代转型。同时张佳教授注意到近代居士精英对僧团弊病多有指摘,并以此为缘由,试图探讨居士空间背后的僧俗关系及其与居士运动兴起的关联。

在第一部分,张佳教授分析了此时处于僧团对立面的居士组织。张佳教授通过史料梳理了佛教会与支那内学院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主要人物的论战与组织制度的权力划分等展示其对僧团权威的挑战。

在第二部分,张佳教授探讨了上海佛教居士林与现代居士身份的重构。张佳教授首先通过史料梳理了上海佛教居士林的创办与发展。张佳教授认为,上海佛教居士林的出现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信众对当时上海佛教界混乱局面的不满,但在整体上上海佛教居士林对于僧团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同时,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这里,居士身份完成了从历史语境中,主要用以尊称为寺院提供经济供养、政治庇护或文化构建的社会精英向当下中国佛教信仰实践中,可以指称任何参加过皈依仪式的在家信徒的转变。

在第三部分,张佳教授分析了向僧团依附的居士组织——汉口佛教正信会。1920年,李隐尘、陈元白等太虚法师的武汉在家弟子,在“开创导师”太虚法师的指导下成立研究佛教佛法的团体“汉口佛教会”。1929年,由佛教会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张佳教授通过分析汉口佛教正信会的章程、组织会所对寺院的模仿与“开创导师”太虚法师的文字材料认为,汉口佛教正信会体现了部分居士组织对僧团的依附关系。但同时,武昌佛学院招收在家学生事件中,太虚法师与居士院董的冲突也可以体现居士追求独立的倾向。

在第四部分,张佳教授讨论了从“丛林”到“居士林”的转变。张佳教授认为出于跟进绅商居士的身份需要与信仰诉求、重塑佛教的信仰权威的原因,居士林从名称、创办组织、建筑布置、到修持、弘法、慈善活动方面,对传统丛林作出了创新。居士林成功分享了僧寺的神圣性,成为民众的新功德空间。居士林“寓弘法于商业”,为佛教开辟出新功德经济来源,其对公益事业的重视,又强化了居士功德的道德维度,并极大地提升了居士身份和居士空间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政治支持不再、经济收入下降、庙产受到胁迫、甚至自身遭受“迷信”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以僧寺为传统本位的近代佛教,势必更要依赖绅商名流居士的政治资源和财力支持,来获取合法地位与经济资本,进而建构符合国家规范与民众期待的信仰文化。同时,佛寺在佛教现代化转型中的压力、乃至无力,无疑就为绅商居士在佛教信仰空间的权力提升提供了契机。绅商居士对居士定义和信仰空间的重塑,及其对功德意涵的重构,表明他们掌握了雄厚的佛教文化资本,进而在践行佛法、乃至诠释佛理上更具话语权。绅商居士对佛法的诠释的践行,与僧团形成既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博弈,继而逐渐形塑佛教的现代化转型。

在第五部分,张佳教授分析了从上海佛教维持会、江浙佛教联合会到中国佛教会发展历程。张佳教授最后总结道,在家居士合群集议、以独立于僧团的组织形式发起居士佛教运动,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他们开创出“佛教会”“居士林”和“正信会”等新型佛教社团,成为信众在传统寺院、丛林之外的有形信仰空间。这些居士组织无论在创始之初是与僧团对立、亦或半依附甚至依附于寺僧,在僧俗关系上依然多能彰显出与僧团的距离,进而开显出近代居士佛教的独立自主特性。

在评议环节,邵佳德教授认为张佳教授的研究架构完整,拥有足够材料支撑,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研究。同时邵佳德教授顺着张佳教授的思路,提出清代居士组织与近代居士组织有何区别等诸多问题。张佳教授也就这些扩展问题与邵佳德教授作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主持人王大伟教授对张佳教授的精彩讲座和邵佳德教授的中肯评议表示由衷感谢,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周博林)

主讲人 讲座时间
讲座地点